弯道超车战略,可以后来者居上,城市发展也是这样。中国正处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如何发展城市,如何避免走西方发展城市的弯路,我们城市发展的近路在哪里?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是什么?这是摆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一个迫切问题,是中国城市化的当务之急。
一、人类社会每个时代城市的功能不一样,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不一样
在农业时代,城市主要是两个功能,一是防御,二是交易。城是防御,市是交易,所以叫城市。
在工业时代,城市的防御功能弱化,功能主要是交易、工业生产和服务。因为工业生产需要把生产要素整合在一起,而城市是一个生产要素的集中地。城市也是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市场。
在后工业时代,情况又有新的变化。在远程精确制导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面前,城市本身不但没有防御功能,而且容易成为脆弱的打击目标。大城市严格的环保要求和高昂的土地价格逼迫生产型企业搬离城市。大城市流水线已经随着工厂迁离大城市,蓝领越来越少,白领越来越多,由生产中心逐渐变成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交通拥堵依然严重。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房价在迅速提升,吸引投资资本大量进入,住宅的商品价值大于使用价值。但在各城市的房价差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市的价值,就是城市能给购房者带来多少赚钱的机会,机会多房价相对贵,反之房价相对便宜。城市的活力已经在房价中体现出来了。
中国的城市伴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城市的发展势态出现更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推动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从第三产分离出来,虚拟社会产生,人们不用去大商场,就可以购买大部分生活用品。移动办公使得白领已经可以不在办公室。近些年美国企业和政府大力提倡让雇员在家里上班,就连美国国务院都要求雇员每周至少有一天在家上班,以便节省能源和减少交通拥挤。美国的一家智库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数据的统计,2005到2012年全美在家工作的白领雇员总数已经增加79.7%,达到330万人。2014年达到白领的三分之一,2016年央视的一个采访节目表明已经有三分之二的白领在移动办公。美国的工程师可以在旅游中同时为几个公司服务,公司降低了成本,工程师增加了收入,收获了旅游的幸福,工程师的存量技术被彻底释放,等于美国的工程师数量翻倍了。航空公司雇佣一些退休的老人在家里为航空公司在网上做售票服务,服务的精准耐心。美国优秀数学老师萨尔曼•汗在网上为全美国的学生教数学课,极大提高了美国数学的教学质量。美国大城市的医生通过网络指导小城镇的医生在做手术。一个崭新的城市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
那么,当工作可以远程,购物可以远程,生产末端可以远程(3D打印),管理可以远程,教育可以远程,医疗可以远程.....我们要彻底换个思维。还有必要都挤在大城市里,还有必要每天奔波在拥堵的上下班的路上?人口还有必要向大城市集中吗?
已经可以看出人类城市发展的阶段的基本模式,归纳一下: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是分散的,城市主要为了防御和交易,所以城市数量和规模不大;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集中的,城市是为了工业生产和交易所以城市数量和规模巨大大;到了信息社会(现在我们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信息社会,严格说是后工业时代,但信息社会的高铁已经扑面而来,我们的思维要跟上)生产方式再次开始分散,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在美丽乡村的家里完成。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很多功能,城市高房价、拥堵、污染等顽症的根基在消失。我们需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城市布局和生产方式。
二、信息社会城市发展,要清楚二个问题
1、讨论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清楚问题的焦点哪里
现在国内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要限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城市住房贵,道路堵,空气霾,看病难,在国外还要加一条社会治安差。都是与城市的大成正比的,全世界都一样,在同等管理水平下差别不大。
一种观点是不要限制,城市越大越好。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就认为,当前城市治理的很多限制性措施和政策的出发点是将大城市病症归结为人口太多,但在他看来,人口不是城市的负担,关键是如何从供给侧端来解决城市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也认为,各国经验显示城市高度密集。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程”要换一个纬度思考,就是密度很重要。如果密度足够高,分工就会更发达;人群聚到一起后,信息成本就会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也会降低。
其实这两种观点的都是用工业思维来讨论论城市发展,而没有用互联网思维来解释和预测城市的发展。仅仅是限制人口不能解决城市病,中小城市也存在拥堵、污染、看病难;今后城市功能的密度可以是在互联网上,人类社会基本上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生产要素的密集整合,而不是仅仅依靠城市人口聚集的密度来来整合生产要素。
工业时代在互联网技术没有出现以前,人的工作、交流和协作只能面对面,在线下做一切事情。而现在不同了,以后更不同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互联网上交流,近在一个办公室,远在地球的另一端都随时可以沟通协作。人已经有神一样的能力,但人还用从前人的思维习惯。
理论上,凡是可以上班坐在电脑前面工作的人,都可以在家里或者在移动中上班。无须每天奔波在上班下班的路上,也无须在一个城市,甚至不在一个国家里。但我们管理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还停留在工业社会里。我们的管理是人必须在管理者的眼皮底下工作,每天要按时刷卡报到,是坐班时间管理,而不是工作目标管理。这是非常落后的管理。这种管理浪费了很多时间、能源、道路、车辆、办公大楼的资源,还造成了拥堵和污染,造成了员工的生活压力,压缩了幸福感。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说现在大城市中,基本没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逐渐减少,大都是三产(包括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的所有服务,也包括政府的服务功能)和四产,再就是教育和政府、企业的管理部门,而大学和管理本身就是第四产业。第四产业,相当大的比例可以不去一个固定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工作、交流和学习。今后需要人固定上班的岗位越来越多被机器人代替了。从美国白领移动办公比例激增的趋势看,这是今后城市生活的常态。
假如一个城市人口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再上下班,道路拥堵和空气污染会大大减少。如果可以住在小城市或者在美丽乡村陪伴着父母,同时又可以在大城市公司上班的工作方式将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未来城市就是一个线下、线上生产要素整合的平台,一个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平台,一个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城市。乌镇为什么可以开世界互联网大会?因为乌镇是虚拟城市线下的一个体验店。我们在思考城市发展,应该有这样的思维。而不要重复工业化城市发展的老路。
2、要清楚我们追求的城市模式是什么,生活方式是什么
陆铭教授在很多场合提问大学生:“你们喜不喜欢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基本上,超过一半的人举手说不喜欢。他又接着问学生:“你们毕业后会不会留在北上广深?”结果,90%的人会选择留下。这说明北上广深不是大学生生活的理想之地,只是他们寻找工作机会的地方,为了工作被迫接受了不喜欢的城市,他们幸福指数被打了折扣。小城市比大城市好多了,但和美丽乡村比还是不行,人类是天生喜欢大自然的。欧洲是工业化最早的地方,城市化早已完成,城市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功能相对完善,城市的舒适度和环境也比较好。但欧洲人对城市的态度还是认为城市是工作的地方,不是生活的地方。欧洲人每到周末全家都开车去乡间别墅或者去旅游,城市空空如也,服务行业也不得不关门,一起出城。追求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幸福追求。只要有条件、有可能,人们就毫不犹豫放弃城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白领欧洲人在美丽乡村的时间要大于在城市的时间。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即使在过去的工业时代,欧洲的超大城市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关系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英国和法国都有世界级的超大城市,伦敦和巴黎。相反德国没有超大城市,是中小城市组成的国家,但现在德国的工业成就和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是英、法不能相比的。前车之鉴超大城市对国家经济发展没有像某些专家说的那么重要。
我们理想的城市模式是什么,我们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生活方式是什么?真需要深刻思考。回顾历史,环顾世界,当前中国在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同时,大力提倡和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是非常符合时代发展的战略。一定要排除干扰,用互联网思维,坚定推动、完善和落实这个伟大战略。
三、运用互联网的战略思维推动城市变革
1、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方案必须引入互联网思维。
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是政府和社会达成的共识。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为了防止“大城市病”中国许多中小城市因地制宜探索了不少办法,“新城区”“老城区”“城市西扩”“市中心东移”等等,都是各地应对“大城市病”的努力与实践。一些城市在反思“大城市病”的同时,开始追求“幸福指数”、“健康城市”、“绿色城市”,以减少“大城市病”的深度传染。
中国各地在推进城市化中,能同时限制大城市发展。基本思路是对的。但从上面的情况看各地的方案很少引入互联网思维,没有改革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没有提出减少上班人口的方案。没有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大城市的拥堵和发展问题。没有考虑推动哪些人,多少人可以不用奔波在上班的路上。北京发展需要人才,怎样落实不进京,不住北京房子就可以进入北京的单位工作......等等。还是没有突破工业化的思维,没有利用互联网打破城市空间的限制。
2、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运用信息技术而是要有互联网的战略的高度
中国社科院2014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一共九篇专题文章,都是涉及互联网技术的题目:城市信息化发展路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智能制造、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商务、物联网发展、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移动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等互联网思维的城市发展研究。这些都是城市互联网技术层面的研究。当然也非常重要,这些事情综合做好了,城市就是智能化城市了。一个智能化的城市,很多事情就可以网上解决,人们就可以在网上聚集,不一定非要线下聚集。城市发展的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是城市互联网发展战略追求的目标。
3、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需要具有互联网战略思维的智库介入
人类社会发展内在动力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工业化城市是为此而生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快速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颠覆性地降低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也必然颠覆为此而生的现代城市,使三维的城市变成四维的城市。在信息社会思考城市的发展,脱离互联网的思维结论必然背道而驰。但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工业化思维还禁锢着很多人的思想。需要有新思维的智库不断的引领,突破固有的思想,才能将互联网带来的存量生产力在城市发展中释放出来。
以往的工业技术都是解放人的手和脚,信息社会技术是解放人的大脑,这是技术上的本质差别。这个差别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颠覆,我们并没有理解透,更没有运用好。需要我们提高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现实的城市加上虚拟城市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城市,我们城市中以往的困惑和病态的根基已经不存在了,却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当下中国城市发展弯道超车需要更多的前瞻智库为城市决策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