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变智库(ECTT)

主页 > CN > 数据库 > 社科类 >

“海龟”为什么变成了“海带”

       一部海归史,就是一部中国百年的发展史。中国留学运动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从1874年中国第一次留学生容闳随传教士赴美留学算起,中国的留学史已逾百年,从翻译的天演论的严复到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从国父孙中山到文化棋手鲁讯,他们都是伟大的海归。没有海归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海归”现象终于由“一点一滴”演变成“涓涓细流”,再发展到“蔚然成潮”的地步。留学生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与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的脚步。

       我国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39.96万!继续稳居全球留学生输出国前列。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漂洋过海,其中甚至不乏幼童的身影,大众化、低龄化成为呈井喷增长。但是出国热持续不断的升温,归国潮的来势汹猛的回流,使“海归”们开始遭遇“海带(是网友对当前大量留学归国却依然处于待业状态的“海归”的一种趣称)”的尴尬。昔日衣锦还乡的“海归”,今日却要面临着择业的问题,当年怀抱“镀金梦”的莘莘学子们,不再是职场上的抢手人才,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人才强国的今天,“海归”变“海待”折射出了什么?

       在浩荡的“海归”大军中,我们可以直视的看到迥然不同求职情况:一个是在求职中屡屡碰壁,另一个却获得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不禁让人疑惑,同样有着海外求学经历的”海归”为什么就业时的差别这么大?“海归”到底还值不值钱?如何衡量海归的价值?是什么原因让部分“海归”变成了“海待”,这个问题其实最困扰的还是海归们和他们的家长。特别是那些自费留学的,花了大本钱,想在国外学点真才实学,学子们也自以为学到了真才实学。可是回来以后,却在应聘与薪酬上,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在感叹世界变了的时候,却不知道为什么变了,这是中国海归的悲哀,也是中国父母的悲哀。那么这都是为什么?

       一、海归和不归总体质量相差太大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追踪调查了自2005年至2011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29074名中国籍学生的回国意愿,2005年高达89.4%的被调查者希望留在美国工作,这一比例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82%,虽然中国已经进入智力回流期,但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需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海归”。 24岁至30岁的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回国总数的80%,而其中约一半为国外一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多以专业硕士班的形式完成国(境)外学业。这类项目,学时短是最大的特点。据用人单位反映,此类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应届硕士毕业生相比,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略强,更了解国际规范,但过短的学时使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国内的学生深入,科研能力稍差,也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
       二、为什么在90年代之前出去的海归都得到了重用?
       1、那个时候能出去的人不多,无论是读博士学位,还是访问学者,都是单位选派比较优秀的人。对国外新情况的了解,视野的扩大,新方法新思路的填充,让他们自然如虎添翼。
      2、大多是公派的,有不少人迟滞不归。所以回来的人,就会得到国内单位的珍惜。
      3、学习自然科学或者较为尖端的工程技术的,他们所学的东西,多在国内还是较为落后的,所以这批人就成了拾遗补缺,填补空白。

      三、什么原因致使部分“海龟”成为“海带”?
     随着国外机构的生源竞争,国外高校的招生已不是“精英”学生的专利了,各个高校的门槛一降再降,使部分混日子,拿洋文凭的学生有了机会。有些原本一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在国外又没有家长的约束,情况会更差。正是这种变化,使得留学生队伍参差不齐,也使企业和投资人开始对“海归”重新考量。很多海归缺乏工作经验和国内受教育的经历,相反,国内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差,在和‘海归’竞争时,并不处下风。 

      四、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几个原因:
1、心态不端正:觉得自己是海龟,了不起,行动上飞扬跋扈,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切都要按自己的来。
2、实践能力不强:许多博士硕士往往是从研究机构出来的,只会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处理理想化的模型,而不会处理很多简单的实际问题。
3、思维僵化:这里说的僵化,是只会使用高端设备,昂贵仪器,标准化的流程等等的思维。
4、自我中心:很多海外留学生无法完全融入现在状态的中国社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造成社交范围狭隘,难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5、语言能力差:许多海外归来的高学历者,很难说出一句完整清晰的汉语,造成跟其他人交流的困难。
6、缺乏工作经验:软实力很强,只会纸上谈兵成了最大的软肋。
7、学历含金量降低:随着出国门槛的降低,国内学历竞争力的上升,以及海归学历含金量的下降。不少企业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当作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也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8、自我定位不准: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过高的对自己进行定位,导致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也大都集中于大城市,
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基础做起,放低姿态。
9、金融危机:希望发挥自己语言方面的优势,找工作的目标多为一些国际型企业,而此类企业正在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无法招聘过多人员。
10、海归泛滥贬值:过去的海归叫金龟,现在的海归人员增多,不再物以稀为贵。过去不用讲什么专业,有一口好外语就能找好工作。现在外语人才,甚至会多门外语的人才比比皆是。
11、学业不对路:选择的专业在国内已经“过剩”。主要学科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和文学,这个学科留学回国人数占总回国人数的80%左右。这些专业的初级人才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也趋向“饱和”。
12、不会创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由于缺乏对中国市场和政策的了解,缺少自主创业方面相应知识和经验,大多数创业都以失败而告终。
13、企业在转变:企业在招聘中碰到‘海归’时,都很谨慎,能力差不多的话,宁愿选择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因为他们带来的所谓西方理念和国内实际不太合拍,而且有些人自我膨胀得厉害,和其他员工相处也不太融洽。 

      五、那么海归应如何避免成为海带?
1、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国外学习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了解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要学会建立国际人脉网络,回国后能帮助国内中小企业开展海外业务。
2、出国之前选好专业:留学前应该有好的规划,选择一个跟国内未来发展有关的专业,目前留学人员集中的专业在国内已经“过剩”,而像慈善、社会管理、医疗、高端管理等专业在目前国内却很稀缺。在必要的情况,根据情况转换自身专业 。
3、准确对自身进行定位:一方面要调低期望,降低姿态;另一方面也要多转换观念,找准自己的优势。有条件的“海归”可以自主创业,他们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4、理性看待回国:国外和国内差别最大的是待遇和发展机会,如果在国内能发挥所学,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回国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世界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摆在“海归”面前的还是生冷的现实,迷茫过后,是静观其变等待,还得改变自己重要开始?对在国内正在创业的和即将归国创业的“海归”们来说,他们无法置身事外,他们面临的不仅是职场的嬗变,还有创业路上的诸多问题。自己对薪金的期待高于别人,反而成为求职的劣势,高投资不能实现商增值,成为目前不少“海归”颇为郁闷的事情。出国留学,投资成本肯定要高些。关键是我们把这个回报率是定在近期的薪酬收入上,还是定在整个人生发展的前景上,这就会决定作为海归,心理会不会平和,着眼是不是长远。在“颠覆”理想的现实面前,海归们需要更多的理智来驾驭未来。

     大量的“海龟”上岸,他们曾经历练于不同的国度,有着国际化观念、精通外语、IT及互联网等专业知识、熟悉东西方商业化运作,捕捉市场信息观念强。我们大连生产力要撬动国内的资源,愿意给莘莘学子们搭建一个科技和创新的平台。让海归的价值体现在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把仅靠一张洋文凭就想“平趟”天下的想法变成踏踏实实创业的理念。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的商战理念、丰富的中西沟通经验和人际关系资源融入自己事业中。在中国大连的这块充满机会的美丽海滨城市,打造平台,为货真价实的海归服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