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变智库(ECTT)

主页 > CN > 数据库 > 社科类 >

大连的工业经济绩效有待提高

大连的工业经济这些年发展很快,“十一五”期间,预计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其中,2006-2008年平均增速达到3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6%;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3.1亿元,跃升为15个副省级城市前6位,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然而,就大连工业经济的绩效水平和技术进步速率来看,仍然不甚乐观,急需大力改进。
一、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水平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效益有待提升
我市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重化工比重超过78%,资源加工和初次加工比重偏重,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原油和原材料进口价格波动影响,加上国内原油及成品油价格机制变动,石化行业作为全市利税大户,连续出现“两油”巨额亏损,影响了全市经济效益;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出口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其中主要表现为:
——工业增加值率不高。工业增加值率反映工业生产新增价值与总生产价值对比的效益水平。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家要超过40%。我市的工业增加值率一直不高,虽然2009年23.5%比“十五”末期2005年的21.5%提高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强调,“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
——总资产贡献率下降。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我市总资产贡献率由
图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和总资产贡献率情况(亿元,2002-2009) 
 
2005年的6.7 %下降到2009年5.5 %,下降1.2个百分点。
 
——工业资金利税率不高。工业资金利税率反映每单位
(万元)资金所提供的利润税金额。我市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不高,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即使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7.6%(2004年)(见表1),在其他副省级城市中也不占优势(见图3)。
表1  我市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变化情况(%,1999-2008)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资金利税率% 5.0 7.4 6.4 6.4 7.1 7.6 4.7 4.8 6.8 2.6

 
——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与沈阳相比,大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量低于沈阳,而用人多于沈阳,因此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沈阳
表2 大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从业人数占全省比重(2008)
2009年 大连(占全省比重) 沈阳(占全省比重) 辽宁省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 1733.1(22.5%) 2017.5(26.2%) 7712.4
从业人员数(人) 89.8(23.2%) 85.8(22.2%) 386.6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9.3 23.5 19.9
 
我们根据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测算结果,在测算样本期内(2000-2009年),大连市工业(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平均为12.4%,纯技术效率(企业采用最适宜技术的程度)及规模效率(企业实际与最优生产规模的逼近)则平均呈现出负增长,其增长率分别为-2.7%和-2.3%。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负增长揭示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2.工业企业技术进步面临的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1-2%以下徘徊;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报比重不高,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发投入的比重不足45%,企业申报的发明专利占全市申请量的比重低于40%;尚未完全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产学研合作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题,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渠道不畅、合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还没有完全消除,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还比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和个人维权成本依然较高;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还须进一步营造。
——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市场化融资比重不高。这一指标是考核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情况。反映了企业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资本市场、引进外资方面的情况。目前,我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主要渠道是企业自筹,占到80%以上,且多年来改变不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方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融资难问题始终存在(见表3)。
表3   我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渠道情况(2005-2008)
年份 企业自筹所占比重(%) 政府拨款所
占比重(%)
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 其他来源所占比重(%) 合计(%)
2005 85.66 5.31 8.67 0.36 100
2006 85.71 6.05 6.78 1.46 100
2007 85.71 6.99 6.26 1.04 100
2008 84.05 9.3 6.65 100
 
——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缓慢。我们利用大连市1997年-2008年的工业总产值和R&D经费投入的相关数据建立数量经济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为:
R&D=-8978.04+0.0067GDP
从模型回归的结果可见在过去的12年大连市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万元,R&D经费投入仅增加0.0067万元,这个投入比例是非常小的,这说明R&D经费的投入并没有随大连市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发生同步增长,R&D经费投入的增长远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表4   大连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专利授权量占申请量比重排名情况(2009)
名次 城市 专利授权量占申请量比重
1 宁波 69.8%
2 广州 67.1%
3 成都 62.6%
4 深圳 61.2%
5 厦门 60.8%
6 杭州 59.5%
7 长春 54.4%
8 哈尔滨 53.7%
9 青岛 50.6%
10 沈阳 47.2%
11 武汉 46.9%
12 济南 46.7%
13 南京 46.4%
14 大连 39.2%
15 西安 36.8%
 

--------产品科技含量、加工深度有待改进。我市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为新产品产值率和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

——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相对偏低。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是考核企业技术创新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稳中有升趋势,但相较几个副省级城市仍有一定差距。
——新产品产值率不高。新产品产值率是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是考核企业技术创新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全行业技术进步实力、比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即发展后劲问题。我市新产品产值率不高,2005年到2009年分别为12.2%、13.1%、18.9%、11.3%和10.6%,相较几个副省级城市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3、产业组织水平有待增强
-------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和产品配套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大型企业较少(见表5),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足,船舶、重装等大型企业本地配套能力不足,中小企业
 
注:这十家典型企业是大连造船、重工·起重、新船重工、冰山集团、瓦轴集团、威斯特电机(大连)、北车集团大连机车、利优比(大连)机器、机床集团、光洋轴承(大连)有限公司。
 
未能与大型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合理的合作配套关系,未能在主要产品配套领域形成稳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水平偏低,部分产业集群尚处于同一产品、同一加工类型企业简单聚堆阶段,集群内部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加工、总成组装、研发设计、销售展示等产业链尚未形成(见图7)。
--------企业信息化步伐有待加快。大连“两化融合”虽有进展,但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ERP使用比例还不高;大连在云计算、物联网等较前沿的技术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位于整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上游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技术领域仍然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在2009年国家“核高基”项目的申报中,大连软件企业榜上无名;软件产业竞争力不足,2009年在中国优秀软件产品、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以及中国创新软件企业评比中,大连企业未能入选;大连软件企业国内市场扩展能力不足,仍然拘泥于日韩外包,国内市场份额较低;在产业软件应用方面,目前仅在物流、汽车、医疗几个领域开展了国内拓展业务。
二、提升大连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几点思考
归结起来,长期以来影响大连工业绩效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结构问题,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当是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的主要方向。
1、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提升大连工业发展质量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主题,以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转型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工业技术创新为核心,坚持走高质量、低碳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着眼于提升大连工业发展的新境界。
其原则应当是:坚持跨越发展与结构优化相兼顾、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相兼顾和坚持资源集聚与绿色发展相兼顾。
2、着眼“四大转型”
为了在“十二五”期间大幅度提升大连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必须突出“四大转型”:
一是产业结构突出向新型化、高端化转型。要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我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和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
二是产业组织突出向集团化、集群化转型。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引进或通过兼并、重组、合作方式,培育50家领军龙头企业。
三是运行管理突出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要以企业信息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重点推进一批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实施集群化ERP(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建设,扶持中小企业急需的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四是发展方式突出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要制定并实施《大连市“十二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重点领域,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推进200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启动编制10个重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大、中、小三个层面的循环体系。促进区域内的大循环;突出延长产业链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促进园区和产业内部循环;突出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内部循环。
3、具体举措
总的设想是加强结构调整、绩效管理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制度设计,以利大力提升大连工业经济绩效。
一是通过制定和公布大连市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指标,积极探索在现有人员数量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序和新的管理办法。
二是研究制定公布大连市重点鼓励的高附加值产品和项目的指导目录,综合运用政策体系,调整和压缩中间消耗多,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项目和产品,积极扶植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是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奖励扶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
四是研究制定工业经济绩效提升的奖励制度,对超额实现工业绩效提升的利税增量部分按比例返给企业,作为企业提升绩效的专项基金。
五是研究制定分行业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值的最低成本标准,引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鼓励企业降低能耗物耗和经营成本,引导企业提升抵消和消化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生产资料上涨因素的能力。
六是加强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监控和统计体系建设,成立工业绩效考评监督专家组,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影响绩效的共性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责任编辑:admin)